网站目录 » 资讯 » 有条信息 » 文章详细

对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,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“恸哭六军皆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“缟素”是指为崇祯帝戴孝报仇,“红颜”是指为爱妾陈圆圆受辱雪耻。但这毕竟是戏词,并不能说明吴三桂联清抗李的真实动机。

来源:网络 浏览次数:190次 发布时间:2017-09-05

对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,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“恸哭六军皆缟素,冲冠一怒为红颜”,“缟素”是指为崇祯帝戴孝报仇,“红颜”是指为爱妾陈圆圆受辱雪耻。但这毕竟是戏词,并不能说明吴三桂联清抗李的真实动机。吴三桂作为卖国求荣的典型代表,已经被世人痛骂了几百年,但是近年来,却有不少人为吴三桂“平反”,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非真的降清,而是另有隐情,还给出了种种证据。那么,这种说法是否有说服力?吴三桂降清到底是卖国求荣还是卧薪尝胆?

事件回顾:

1644年春,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,大明江山陷落,吴三桂拥重兵退守山海关。当时吴三桂处于两难境地:北有虎视眈眈的清朝铁骑,南有披靡而至的大顺军队。而北京城内又屡屡传来噩耗:大明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,父亲吴襄被大顺军拷打将死,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......于是,吴三桂做出了向清朝求援的决定,他打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,引清兵入关镇压李自成起义军。大顺军是被打败了,但中华大地也自此改了名换了姓了。后来吴三桂又“破流贼,定陕,定川,定滇,取南明王于缅甸,又平水西土司安氏”(《圣武记》),为大清王朝立下了“汗马功劳”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无异于引狼入室,但他自己却从中得到了巨大利益——获封平西王,坐拥云贵之地,成为封疆大吏。

辩白者观点阐述:

为吴三桂平反辩白者认为,北京失守后,吴三桂夹在清王朝和起义军之间,势力最弱,两边硬拼无异于送死,所以他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:要么降李抗清,要么降清抗李。清朝虽是异族外邦,但身负国仇家恨的吴三桂与大顺军更是有不共戴天之仇,所以他只能暂且联合清朝共同对抗李自成的大顺军,但他的终极目标并非封王拜将,坐享荣华,而是韬光养晦、等待时机以报仇雪恨、光复故国。

辩白证据一:

吴三桂一直抗清态度坚决,一度对明朝降清的劝降函“答书不从”。

笔者反驳:

吴三桂从“坚决抗清”到“主动降清”的转变,关键之处在于局势的转变。在局势未明之时,吴三桂当然是要持观望态度,以求待价而沽。当明朝回天无望,吴三桂为了保全自己,立马就投降了清朝,这怎么能说他“抗清态度坚决”呢?无论是当初的“坚决抗清”还是后来的“主动降清”,吴三桂都只是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利己决定。

辩白证据二:

吴三桂在写信给多尔衮求和时称“我朝之报北朝者,将裂地以酬”,把明朝叫做“我朝”,把清朝叫做“北朝”,就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,而非以亡国之将的身份向清朝乞降。

笔者反驳:

正如吴三桂打着“ 复君父之仇”的旗号引清兵入关是为了收买人心、为自己的降清辩解,他在求和信中以“明臣”自居,而绝口不提“投降”之词,只是自抬身价,也给自己一个台阶,而彼时他的内心实际上已经有了“另寻良木而栖”的想法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最主要原因是为自己找后路,而非替“君父”报仇。

辩白证据三:

山海关之战打败李自成后,吴三桂曾提出:“约自成回军,速离京城,吾将奉太子即位”。所以说,吴三桂是想夺回北京后,把江山还给朱氏太子,可见其心在明而不在清。

笔者反驳:

吴三桂若真是一颗忠心只为朱家江山,他又怎么会在势力尚存时置几任南明皇帝而不顾,拒绝协同反清复明,甚至出兵缅甸追杀旧主,亲手缢死永历帝。吴三桂但凡有一点人臣之心,也不会做出弑君求荣的事情。

辩白证据四:

吴三桂镇守云贵后,暗布党羽,积蓄力量,以求时机反清复明。后来吴三桂还扛起了“兴明讨虏”的大旗,起兵抗清起义,只是因为清朝日益强大,吴三桂势力不及,才没能替明朝旧主恢复江山。

笔者反驳:

吴三桂确实一直在厉兵秣马,壮大军队,但其目的并非是恢复故国,“反清”是真,“复明”则只是借口说辞而已。吴三桂最终“扛起义旗”,抗击清廷,那也只不过是因为康熙帝削藩侵害了他的利益。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吴三桂在衡州登基,皇帝姓吴而非朱,国号为周而非明,由此可见,他“反清”并非为了“复明”,而是为了自己当皇帝。

综上所述,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的既不是故国大明,也不是旧主崇祯,更不是爱妾陈圆圆,甚至不是父亲吴襄,而主要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。吴三桂动不动就喊出“复君父之仇”的口号,扛起“反清复明”的大旗,自始至终都是借明朝的号召力,实现自己的狭隘目的。笔者并非一个“汉族沙文主义”者,但作为一个受大明皇恩、食大明俸禄的高级将领,吴三桂卖国求荣,俯首降清,甚至弑君屠民,他注定要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绝不可能平反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