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目录 » 资讯 » 社会焦点 » 互联网络 » 文章详细

龙美术馆呈现“走走停停”,看张雷平笔下的芦苇与礁石

来源:澎湃新闻 浏览次数:144次 发布时间:2024-01-28

1月27日,年近八旬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张雷平个展“走走停停”于龙美术馆(西岸馆)开幕,展览汇聚四十余件作品,包括梯田系列、海礁系列、芦苇系列,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散发着现代精神的意向绘画作品,其中有一半作品是近几年创作,尤为突出的是礁石作品。

在张雷平看来,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在“走走停停”中前行,“停停”是思考、是学习、是补充能量,是辨别方向后更自信地前行。“走走停停”也是毛笔在宣纸上的运动节奏,“停”是深呼吸,“走”是无数个“停”的集合。“走走停停”之中蕴含着呼吸的节奏,生命的步伐。

“张雷平:走走停停”展览现场,龙美术馆(西岸馆)

据悉,“走走停停”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划,展览并非回顾展,从写生到手稿,到泼墨表现,再到近乎抽象的图形,展览意在以极简的作品数量向观众展示一段艺术家的生命旅途。“无论是从小看到我父亲木刻,还是后来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西画,再到后来练习石鼓文、学习吴昌硕等大家的金石之气,自由书写,我觉得这是时代对我的眷顾。”张雷平说,“我觉得绘画的线条本来就是一种思维的抽象存在,希望我的绘画材料能够超越地域、流派观念和时间,回到其最简单的原始状态,成为情绪和感知的书写者,无限接近内心的真实。”

张雷平,《山纹(二)》,96×89 cm,纸本水墨,2023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1945年,张雷平先生出生于艺术世家,儿时受新兴木刻艺术和中国绘画的熏陶,大学潜心于西画,毕业后曾在军垦农场劳动,之后从事过美术教学,同时钻研吴门金石之笔,198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。她经历了中国时代的多次转型,也经历了中国绘画的徘徊期。无论是早期的芦苇系列还是近期的礁石系列,她不迷恋宏大叙事的波澜壮阔,而是将目光转向那些微小而坚韧的物体。

展览现场,《大地》(1991)与其草图并列

以作品为日记,每件均指向一份记忆

在导览中,张雷平回忆着每件作品的创作点滴,对应的手稿指向的更是最鲜活的记忆。斑斓色块构成的《大地》与并陈的草图可见艺术家最初的表达。“我的手稿都是无意中留下来的,像是记日记。比方说我到新疆、到云南,会先画一些小图,它们是脑中最想表达的非常自由,没有任何拘束。但回头看,觉得很生动。草图像会经常启发你的一种感觉。”

展览现场展出的张雷平手稿

在作品前“走走停停”,一张红黑色草图,与另一件大幅红色芦苇对照观看,似乎能读出其相关性。对于芦苇,张雷平回忆起21世纪初,在报纸上看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大片芦苇的照片,感到非常特别且漂亮,就马上冲过去画。在回上海的路上天气突然降温。看到了白茫茫的雾凇,回到画室后,张雷平以白颜料为墨,一幅对比强烈、酣畅淋漓的《雾凇》逐渐在宣纸上诞生。

展览现场,张雷平作品《元气》(2004)

张雷平,《雾凇》,133×123 cm,纸本水墨,2004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无论是云南元阳梯田、新疆交河古镇,还是身边爬满藤蔓的老墙。艺术家以自己的视角和笔墨,表达色彩和光线,也将自己的感受抒发于线条之中。“其实画自然景观,不单纯是一个风景,更是要呈现出景观中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。”张雷平说。在元阳梯田中,线的流动包含着劳动者的精神;在交河古镇中,线与色的融合,透露着内心的豪迈;《墙上春秋》的笔墨记录着时间,不禁使人感慨万千……

展览现场《古城印象》与其手稿

张雷平,《自然乐章》,170×142 cm,纸本水墨,2006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展览现场,张雷平作品《墙上春秋》(2011)

正如著名策展人费大为在展览前言中写道:“张雷平先生的艺术一路走来,内心似乎有两个自己:一个是认真严肃地投入自己的绘画世界的她,另一个是充满爆发力和破坏力的她。她在两个自己之间,以极大的专注力端着一碗满满的水向前行走。她走遍世界各地和祖国山川,又穿越了西方和中国的各种绘画手法,这使她并不太在意当下新旧艺术观念的变化,因为她更关注的问题是,怎样成为自己。”

张雷平,《山峦月色》,174×124 cm,纸本水墨,1994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以礁石表达情绪,记录孤独与色彩

展览大部分作品是近两年的创作,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礁石系列的作品,从2022到2023年,礁石成为了张雷平用“胸中块垒”塑造的新的意象。

张雷平,《海边石头》,203×122cm,纸本水墨,2023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2022年春日,张雷平孤身一人待在画室,每当夜幕降临,望着窗外一座座楼房,张雷平仿佛回到了少时的浙江海边,她在孤独与悲悯之中画了一批震人心魄的礁石,她以线条去书写礁石的性格和气质,画中一块块巨大的海礁如同一座座孤独的海中之山,苍茫粗粝。“2022年,礁石赋予我一种力量,海礁就是海底的山,它没有树木花草的陪伴,只有海浪的冲刷。”张雷平说,“作为一个画画的人,一辈子很多时间都是在寂寞中度过的。这种寂寞其实也在修炼内心,就好像海礁提示我们,每个人要有独自克服困难的精神。”

张雷平,《烁石》,156×120 cm,纸本水墨,2022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2022的礁石,用笔坚毅,似乎是海礁与海浪搏斗。而到了2023年,同样是礁石却是色彩饱满,线条自由轻松,散发着欢快的情绪。

这一年,张雷平奔向了海边,在青岛,她面对大海和礁石创作欲望再度被激发出来,焕然一新的心情带来了不同的作品。此时的海礁是快乐的,艺术家将作品命名为《灿若石花》,似乎正是心里有花,这种灿烂的情绪落于笔端,此时,海礁不再是孤立的,海边各种石头构成色彩的交响,它们活泼而自在,摆脱了形的束缚,也让观者看到了生命的色彩。

张雷平,《灿若石花》,174×142 cm,纸本水墨,2023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张雷平,《快乐的石头》,120×160 cm,纸本水墨,2023,图片由艺术家提供

“在5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,张老师将目光聚焦在微小而坚韧的物体上,描绘梯田、礁石、芦苇等等,书写抽象绘画。我从十年前开始关注并收藏她的作品,作为女性力量的代表,她关注微小而坚韧的物体,用绘画表达内心的真实,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广阔与力量。”王薇说。

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