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本长崎附近的海中,有一座名叫端岛的岛屿因为形似军舰被称作军舰岛。这座岛屿是当地的著名景点,并且在2015年作为日本“明治工业革命遗址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。但是,除了这些让日本感到骄傲的历史,还有一段过往却被日本政府有意隐藏了起来。
开往军舰岛的客船经常满员。有时候客船会因为风浪太大无法靠岸而直接返航,而岛上现在其实只有一条200米长的步道向游客开放。
军舰岛 导游:从这里眺望海上的景色很美,我登上过楼顶,长崎的美景一览无余,真是个好地方。
在导游的介绍中,眼前一口口废弃的矿井是曾经产出大量煤炭的荣耀,密集的废墟支撑了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。
1810年代,日本在军舰岛发现了储量巨大的优质煤矿,没过多久,日本三菱公司买下了这座岛,把这里打造成重要的煤炭产地。大批工人一度拖家带口生活在岛上,军舰岛的人口密度一度是东京的9倍。
随着石油逐渐取代煤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,1974年,三菱放弃了军舰岛,这里几乎一夜之间变为无人岛。之后几十年的海水腐蚀无人打理,把军舰岛变成以废墟为特点的旅游景点。
但是,所有关于这座小岛的官方介绍都从19世纪突然跳到了二战以后。
长崎和平资料馆副理事长 新海智广:现在日本政府的立场是,尽量不让大家知道历史阴暗的一面,只公开日本荣耀的历史,这种做法是错误的。
新海智广先生不是军舰岛历史的亲历者,却是一位记录者。他在20多年前偷偷登上了一次军舰岛,发现了三菱留下的劳工名册,显示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,岛上有200多名中国劳工和500多名来自朝鲜半岛的劳工。
长崎和平资料馆副理事长 新海智广:现在已经没有了痕迹,以前在这栋楼的后面有两栋建筑,住着204名中国人,非常狭窄一个房间里挤了很多人。
新海先生从1980年代开始研究日本强征劳工的问题,去中国和韩国采访了二战劳工。
劳工的生活有多艰苦,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可能听再多的描述都难以感受。只能看着深不见底的矿井,试图去想象每天下到差不多深1000米,温度30度以上,湿度达到95%的矿井里挖煤是怎样一种体验。
长崎和平资料馆副理事长 新海智广:每天两次,交替工作12小时,有各种工作,比如推车、填补挖出煤炭之后的空洞等,都是重体力劳动,非常残酷。但吃的却只有极少的窝头,骨瘦如柴,两三个月体重会减十公斤左右。
而在日本管理者眼里,这些外国劳工都没有名字,只有上了岛就给他们标记上的编号。
长崎和平资料馆副理事长 新海智广:劳工当中有农民,有学校老师,有商人,也就是说不只是俘虏,虽然也有战争俘虏被带到这里,但更多是被绑架来的普通农民。
大财阀明目张胆地强征外国劳工,可以说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促成的。1942年11月,东条英机任首相的日本举行内阁会议,通过了《华人劳工移入日本内地相关事项》的内阁决议,一年多以后,东条内阁又通过“加快华人劳工移入内地”的决议。在两份文件的指示下,大批中国劳工被强征到日本,由日本厚生劳动省分配到35家公司的135个作业场所。日本外务省承认的强征中国劳工的数量超过4万人。
当时的日本工商大臣是强征外国劳工的最高责任者,他的名字叫岸信介。他的外孙是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。
长崎和平资料馆副理事长 新海智广:(日本政府)必须正确认识历史;我认为日本过去犯了错误;日本政府应该承认;并承诺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历史的另一面被保存在了长崎和平资料馆里,这里展示了日本政府承认强征劳工的材料,当时的照片,还有劳工的证言。只是,军舰岛是热闹的,资料馆却是冷清的,一个下午的时间,我们只遇到了一位客人。能说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越来越少,但是,他们的名字全部挂在了墙上。
从长崎的海岸往外看,不只有军舰岛,还有其他岛屿和地区也存在类似的强征劳工的情况。其实,在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的过程中,日本政府承认存在“强征大量外国劳工在恶劣环境中劳作”,并承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中会提到这些人。但是至少到现在为止,我们在军舰岛和介绍材料中没有看到一个字的相关介绍。不过,房屋可能会变成废墟,但是历史不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