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目录 » 资讯 » 社会焦点 » 互联网络 » 文章详细

“天王盖地虎!宝塔镇河妖!”……“脸红什么?精神焕发!”“怎么又黄啦?防冷涂的蜡!”……   随着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的问世和现代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的上演 ,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。

来源:网络推荐 浏览次数:456次 发布时间:2014-03-16

杨子荣(圆圈中人)与牡丹江军分区二团战斗英模合影(1946年10月1日) 

 
杨子荣



  “天王盖地虎!宝塔镇河妖!”……“脸红什么?精神焕发!”“怎么又黄啦?防冷涂的蜡!”…… 

  随着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的问世和现代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的上演 ,侦察英雄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。 

  1947年2月23日,杨子荣在追剿丁焕章、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,被土匪的子弹击中胸部,英勇牺牲,时年30岁。 

  他既没有留小胡子,也没有戴军帽,而是穿着白衬衫,剃着小平头,目光坚毅地注视着前方。1946年10月1日,参加完牡丹江军区二团英模表彰大会的杨子荣,与战友站在团部门口集体合影。照片再现了英雄另外一个表情,这张照片也是烈士生前最后一张照片。 

  杨子荣长啥样? 

  身穿白衬衫显帅气英姿
 

  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杨子荣烈士陵园,展馆大厅里陈列着一张杨子荣的单人照片。照片中,杨子荣头戴军帽,身穿四个口袋的军装,显得特别瘦削。杨子荣两撇小黑胡,高鼻梁、高颧骨,面色黝黑,一朵大红花挂在左胸前。这张照片来自于1946年8月1日的表彰大会合影,是由《林海雪原》作者曲波从时任牡丹江军区宣传科《建军报》记者王学俭处获得后,请外国友人从合影照片中经过技术加工的单人照片。照片出现在所有宣传资料、书籍以及烈士纪念册中。 

  现在除了单人照片外,杨子荣的第二张照片终于浮出水面。 

  1946年10月1日,参加完牡丹江军区二团英模表彰大会的杨子荣,与战友站在团部门口集体合影。在本版这张照片上,个子高大的杨子荣站在最后一排左数第三个位置上,这张照片上总共十六人,有五位穿军装、戴军帽,其他十一人穿着白衬衣,衬衣扎在腰里。王学俭介绍,1946年10月1日,牡丹江军区二团召开英模表彰大会,杨子荣等十一位战斗英模获得表彰,会后拍摄了英模合影,他们身上穿的白衬衣是部队对英模表彰的奖品,其他穿军装的是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。 

  照片上,杨子荣剃着小平头,脸盘棱角分明,不知道是否因为阳光刺眼,杨子荣微微眯着眼睛,皱着眉。十一位身穿白衬衣的战士站在一起,呈现着战争年代中的一份帅气和英姿。 

  英模们是否健在? 

  目前仅三人在世
 

  这幅英模合影照片,拍摄于1946年10月1日,背景是一个带有锯齿状的高墙,拍摄地点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街“源昌隆”杂货铺旁,这张照片和杨子荣烈士纪念馆里那张照片的拍摄地点相同,应该是部队请照相馆里的摄影师傅特意拍摄的。 

  在小说《林海雪原》的扉页上,曲波曾深情地写下:谨以此书献给杨子荣和高波同志。在这张新发现的照片上,杨子荣和高波一同现身,杨子荣站在后排左数第三,高波站在前排右数第四个位置上。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杨子荣和高波烈士共同现身的首张合影。 

  照片上的杨子荣的战友还健在吗?经过反复考证,后排右数第一位是王学俭(时任牡丹江军区宣传科干事),前排右数第一个位置是王希良(时任牡丹江军区《建军报》记者),前排右数第二个位置是高心意(时任牡丹江军区组织干事),他们是这次英模表彰会上的工作人员。这张照片共计十六人,只有住在大连90岁的王学俭、住在南京92岁的高心意、住在成都89岁的王希良三人在世。 

  照片有啥意义? 

  为寻找杨子荣身世提供线索
[/b] 

  这张杨子荣的照片为还原烈士真容提供了珍贵资料,而发现这张照片的就是如今90岁高龄的王学俭老人。王学俭曾在牡丹江军区宣传科工作,由于职业习惯,王学俭凡是参加会议所拍摄的照片都认真保存着,时间一久就积累了大量珍贵文献。 

  当时,杨子荣牺牲后,曲波的《林海雪原》并没有问世。后来,曲波的小说问世,再加上电影《林海雪原》和革命京剧样板戏《智取威虎山》的宣传,杨子荣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。杨子荣家究竟在哪里?家里还有什么人?为了更多地了解杨子荣身世,曲波到处寻找杨子荣的照片。后来,王学俭得知曲波在寻找杨子荣照片后,特意挑出了几张照片找到曲波,曲波用放大镜仔细辨认了许久,十分肯定地说:“这张,后排左数第三人就是杨子荣,没错。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啊!” 

  王学俭将照片赠送给曲波,曲波十分高兴。这张照片对后来寻访杨子荣家乡及身后事等都起到了很大作用。 

  ◆往事追忆◆ 

  战友眼中的杨子荣 打扑克时输多赢少
[/b] 

  当年作为牡丹江军区《建军报》社战地记者的王希良,曾经多次采访过杨子荣,并在1946年10月1日英模会上以工作人员身份与杨子荣等合影。杨子荣牺牲后,他连夜写出了三篇报道发表于《建军报》和《东北日报》,还参加了杨子荣烈士的追悼大会。 

  王希良1925年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,1944年参加八路军,1945年入党。离休前曾任航空工业部某研究所党委书记,目前居住在四川成都。 

  王希良和杨子荣都是山东牟平人,参军后编入胶东海军支队。1945年10月下旬,胶东海军支队在龙口乘船挺进东北。杨子荣随部队在辽宁庄河登陆,于1946年春节前到达牡丹江地区的海林街,遵照党中央的指示,建立北满根据地。在这里,部队进行了改编,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,《林海雪原》小说作者曲波是二团副政委。王希良说:“杨子荣比我年长7岁,所以两人每次见面互相以‘大哥’、‘小弟’称呼。同在一个部队,加上又是老乡,两人的关系同亲兄弟一样,经常往来,无话不说。后来我调到了牡丹江军区政治部《建军报》社,成为前线记者。有时下部队采访,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望这位大哥。” 

  在王希良眼中,战场外的杨子荣非常有亲和力,因为他年龄大,见识广,许多战士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助。杨子荣念过私塾,只要有时间,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的许多故事他都会给战士们讲上几段,他对书中英雄人物十分敬佩。 

  那时部队的业余生活很少,主要是打扑克,他是杨子荣忠实的“牌友”。不过,战场上智慧过人的老大哥在牌桌上却常常是败兵败将,输时多赢时少。谁赢了就向输者刮鼻子、弹脑瓜。回忆起这段往事时,王希良老人笑着说:“杨子荣很有大将风度,输了也不生气,闭着眼让你刮鼻子和弹脑瓜,下回见了面,还是一样约大家一起打扑克。”

相关文章